編按:流動學校受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天水圍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邀請,義務協助「猜、情、尋之情歸何處」計劃,帶領一眾年青人墓園探索導賞。

YB, Herbert, Alan 及年青人

十月十七日下午,流動學校三位義工跟信義會天水圍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工合作,一同與十多位年青小伙子走到跑馬地的幾個墳場學習,我們的學習主題是「猜、情、尋之情歸何處」,透過五位歷史人物: 林黛、楊衢雲、何東、何啓和陶杏春,一同探討生與死的問題。活動後, 收集了十位同學的反思和感受, 嘗試把他們寫下的東西拼湊成下面一段文字作為「拾」記:

『進入墳場,心情突然變得沉重,就是覺得這裡的「人」們已經不在,他們的親人/朋友會否因時間而忘記他們也曾活過?當我去世時,又會否被遺忘?墓碑倒下,人何去何來?日久失修,人忘記了很多歷史,墓上的文字記載人生的故事,可惜的是,有些故事不了了之!

有一個小女孩的墳墓,碑上寫出<愛女>二字,這一刻的我不肯定下一刻的我是否存在。面臨死亡的我,是某日的他。我還是快點選擇人生:  平平無常、人民英雄、有錢人,選擇種類繁多……..;我寧願選擇平庸,我知道我無法面對高高在上的壓力。我感到十分唏噓,無論生前是什麼身分,最終都是回歸自然,原來名人都受著不同的問題所困擾,人生高潮造就了壓力,以往認為他們很快樂和受尊重,現在 明白「我不是他」,我身邊有過想尋死的人,我有過想說服他們的時候(當然最後不成功),今次參觀,勾起了我以前的回憶。

人生無常,珍惜眼前人,想做的去實行,對了,媽爸,我愛你!雖然我不能以語言表達愛,但是行動是我的真心。經過墓碑,促使我更努力回饋社會,因為當時我想,除了軍人,世人之外,其他人又有怎樣的故事?那刻我覺得只要我們對社會有貢獻就無悔,當君子,成仁。

抉擇必然付出代價,代價有時甚至是生命,回望自己一生,總有令自己後悔的點滴,後悔的,可能是自己並無勇氣付出生命,想起旁觀者往往把放棄生命視為悲劇或傻事,但自殺者(或犧牲者)背後的心聲及想法,又有幾多人懂得,如果你現在問我,死亡是否一定是悲傷的,我應該會回答你「不一定」。

如果知道生命將盡,我可能會對理想的追求和對物質需求的選擇有所改變, 將自己的事整頓好,再將所有心底裡面未曾講的話坦白地說出來,我想見的人很多,包括家人、朋友, 我會珍惜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光,創造更多回憶。或許有同學認為要努力讀書,幫到更多有需要的人,至少讓家人得到安慰,我卻會放棄學業去玩,不會再做我不喜歡的事,不用再擔憂個人前途,然後遊歷世界,正所謂you only live once,不玩,我會含恨而終! 人生過得充實,只要是我想做的東西我已經嘗試過,也沒有什麼遺憾的地方。我承認我是一個拖拖拉拉的人,但數到想做的事,我會馬上去做!

人的一生可以很長久,亦可以很短暫;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,而自己的人生故事,又是否真的可以有個完美的句號?我不一定要那麼早去思量未能估計的事,最好還是活在當下,過好每一天,繼續珍惜我所珍惜的人事物。此刻,我想感謝我所遇到的,我所認識的,告訴大家我現在感到很幸福。』

透過他們舒發的情感, 我們會更多了解今天的年青人。

YB (2015-11-0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