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幸福要走多步計劃活動之一。本活動由幸福醫藥黎用冠慈善基金贊助。

「參加者從一個習以為常的領域 —- 安舒區(Comfort Zone), 到達一個產生心理壓力和感到危機的狀態 —- 掙扎區(Groan Zone), 令參加者考慮返回原位, 甚至放棄。但透過群體的支持和信任, 參加者可鼓起勇氣接受挑戰, 衝破自己的限制, 進到新領域 —- 成長區(Growth Zone), 攀越人生另一高峯。」(李德誠, 麥淑華, 2002, p.49)#

在戶外訓練營的前一個工作坊已經提到, 這次訓練是挑戰大家離開各自的「安舒區」。在酷暑時節舉行兩日一夜的露營活動, 晚上睡在帳篷, 沒有冷氣設備, 日間在33度的高溫下進行戶外考察, 參加的義工早已預計得到當中的困難, 故此在最後解說的時候, 很多參加者都由衷說出: 「真係好熱! 好攰!」

分工而不合作

此外, 在活動進行前, 作為策劃者, 為了加強真實感, 讓參加者更掌握作為帶領者的角色和技巧, 我們刻意作出調動, 把原先六人一組的安排, 拆分為兩小組, 即每組三人負責帶領另外一隊六人的組合, 進行模擬考察; 這次調動, 把他們一早安排好的分工破壞, 例如: 他們在準備過程, 分別把任務拆分為六份, 每人一份, 他們以為把工作細分, 所謂「各顧各的」, 便能把任務做好, 誰知來了這樣一個突然調動, 都把他們原先的分工搞亂, 由於事前溝通不足, 故出現不知所措的反應和表現, 這就是分工而不合作的情境, 難怪他們在分享中道出了這次「中伏」帶來的領悟, 他們明白到真正的合作不只在分工, 更要在溝通!

低估同學的特殊需要

在那六位被帶領的同學中, 我們也安排其中一位帶上眼罩, 假裝成為一位視障同學, 一方面挑戰帶領者為有特殊需要的同學作出合適的關顧, 另一方面也讓同學輪流體驗視障同學在戶外學習中可能遇到的困難; 如此一來, 他們亦要需要在實施計劃的過程, 作出彈性的調整, 在第一天的模擬學習過程的起步階段, 我們不難發覺大部份的帶領者都低估了同學的特殊需要, 在一起考察時, 組頭跟組尾的距離有時更相差40公尺以上, 也有攙扶著「視障」的義工訴苦: 「點解冇人理我既!」 。經過不 斷的提醒, 這種情況在第二天終於有所改善。

足夠裝備面對挑戰

有義工在解說時拿了一瓶兩公升的空水樽, 指雖然預知天氣酷熱, 已準備了兩公升的開水, 誰知不到半天便把水喝光, 這是我們經常要留意的地方, 沒有足夠的裝備, 例如: 防晒, 防水, 防蟲等, 我們連自己都照顧不到, 如何能為其他人多走一步!

有義工分享, 完成整個旅程, 有一種「如釋重負」的感覺, 因為她覺得要照顧人是一項不易的任務, 我為她有這種感覺而高興, 這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, 照顧人從來都是要花上心力, 特別在極多變數的戶外環境下學習, 唯有這樣, 危機才能避免, 學生的學習才容易發生。

「學生都喜歡跑出課室?」我的經驗告訴我, 答案大部份是否定的! 因為要求學生跑出「安舒區」的挑戰是不難想像的, 雖然他們未必喜歡課室, 但更怕出汗, 科技的進步也減少他們跑出課室的好奇心, 戶外學習最大的樂趣卻是因為有人的支持、鼓勵、信任和同在, 這一切都關乎帶領者的素質, 深願我們的義工能順利從「掙扎區」跳進「成長區」, 在一個欠缺互信任社會中, 一起經歷這份難得的同在感。

 YB (2015-07-06)

#李德誠、麥淑華著(2002)。《整全的歷奇輔導》。突破出版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