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:此為義工投稿,義工於2015年8月6日自發以個人名義與高雄旗美社區大學、台南北門社區大學及台南新化社區大學好友交流。

台灣社區大學的朋友有興趣了解香港的郊野公園,於是我們幾位義工就陪伴他們,走一小段麥理浩徑,由北潭坳至赤徑。

他們對周圍的景物都很好奇,而且觀察力很強。我們途經燒烤場時,他們便留意到一些樹木上掛了有編號的卡牌; 我們途經乾涸的河道時,他們就留意到石頭間有小螃蟹; 我們經過荒廢的村屋時,他們就問到建築結構和特色的問題; 我們遇到牛牛路過時,他們更歡喜雀躍地探問香港牛牛的由來和安置問題…

其中,我最深刻他們問到:“為什麼這裡整條路都鋪上水泥(石屎)?”這在香港郊野路徑是很平常的事,但他們就覺得很奇怪。他們說:“台灣的郊野都有水泥路,但不會像香港這樣整段路都是水泥,反而大部分路段會保持原來的泥土沙石地,或用廢木、石頭等材料鋪路,儘量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。”

我們跟台灣朋友的討論的確有意思。“水泥路”這種現代化的建設,原意是方便人們使用的,但建設思維似乎忽略了自然生物的需要,搞擾了當地的“原住民”,令水泥下的野草不能再生長、樹的根部受阻礙等。

這班台灣朋友關注生態環保意識和敏感度的確很高,這是很難得的交流機會。但願香港人都能更關注和愛護我們珍貴的自然生態資源,在城市規劃發展的同時,顧及和考慮到如何與生態環境好好共處。

德仔(2015-8-6)